三趟“幸福快车”开进敬老院
三趟“幸福快车”开进敬老院
三趟“幸福快车”开进敬老院新华社南昌6月26日电 题:江西(jiāngxī)山区小县(xiǎoxiàn)如何用一根“细丝”拉出百亿级产业?
新华社记者李劲峰、张(zhāng)东阳
不产矿石、远离销售市场、还不通火车(huǒchē),诸多“劣势”之中,地处山区的江西上犹县,却靠一根(yīgēn)“细丝”在全球竞争激烈(jīliè)的材料行业中闯出一片天地:
玻璃纤维,一种以多种矿石原料制成、性能优异的(de)无机非金属材料,单丝直径只有头发丝的五分之一,广泛应用于各种(gèzhǒng)领域。上犹县集聚玻纤企业195家(jiā),去年经营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,形成全国少有的从原料到成品的完备(wánbèi)产业(chǎnyè)链,还获批中国玻纤新型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基地……
常住人口仅26.7万人的山区小县,如何用一根(yīgēn)玻纤拉出一个(yígè)上百亿元产值的产业?
山区小县“点石成金(diǎnshíchéngjīn)”
夏日,上犹江从葱郁(cōngyù)丛林中奔流而出,历经“九十九曲”汇入赣江。走进因上犹江而(jiāngér)得名的(de)这个山区县,玻纤企业的“点石成金”场景令人印象深刻。
这是6月17日拍摄(pāishè)的上犹县城(chéng)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发(罗江华摄)
元源新材料公司车间内,石英砂、石灰石等矿石经过1650℃高温(gāowēn)熔炼,拉出微米级玻纤纱,缠绕成卷等待纺成(fǎngchéng)玻纤布。
“一根玻纤连通万物。”公司董事长(dǒngshìzhǎng)张全雷说,玻纤布复合加入(jiārù)多种材料,能以四分之一重量替代同等(tóngděng)强度的钢材,用于地下管道、电器外壳、汽车底盘中,大幅延长产品使用寿命。
玻纤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,进入壁垒高,竞争白热化。“点石”而成的玻纤,却是上犹县(shàngyóuxiàn)的主导产业,贡献(gòngxiàn)过半的工业产值和税收。全县5个劳动人口中,就有1个从事玻纤或周边工作(gōngzuò)。
位于江西省(jiāngxīshěng)上犹县工业园区的祺琳新材料有限公司,工厂(gōngchǎng)车间在生产玻纤管材(6月18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张东阳 摄
依靠上犹(shàngyóu)江上世纪(shìjì)建起水电站(shuǐdiànzhàn)带来的丰沛电力,上犹县(shàngyóuxiàn)35年前就办起国内首批玻纤厂。如今,从原料加工到应用产品的五级玻纤产业链,上犹都(dōu)有企业涉足。“玻纤产业链长,协同度高,像上犹这样有完备产业链的县域,全国都少见。”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刘长雷说。
在(zài)安全防护领域,上犹更是“大展身手”。当地生产使用玻纤的国标电动车头盔占全国(quánguó)市场25%,电缆绝缘防腐蚀的辅材国内市场占有率超(chāo)40%,控火毯等消防安防产品销量占据全国市场30%。
近年来,全球玻纤行业低迷,上犹却走出一条逆势扩张曲线(qūxiàn)。眼下,全县20多家玻纤企业(qǐyè)增资扩产、80多家投资技改(jìgǎi),新引进的6个投资过(guò)亿元玻纤产业项目正在建设。今年前4个月,上犹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.7%,工业投资增长31%。
玻纤产业群为何在(zài)此崛起?
从10年前的(de)不足10家(jiā)玻纤企业,发展到聚集近两百家企业的特色产业集群,上犹做对了什么?
培育龙头,集聚(jíjù)成链——
本世纪初电力体制改革,让(ràng)上犹的水电价格优势不再后,当地玻纤产业陷入(xiànrù)低谷。为了重振玻纤产业,上犹拿出真招实招。
发起产业基金投资股权,扶持龙头企业;专门打通天然气(tiānránqì)供应管道,保障(bǎozhàng)池窑生产所需能源供应;组建6支招商小分队,前往江苏、广东等地引进客商,逐步搭建上下游配套产业链(chǎnyèliàn)。
张全雷说,多亏政府提供支持,他才敢投资建设一套池窑玻纤生产线。项目投产后,吸引40多家(duōjiā)下游企业落户。如今,池窑项目每年生产的5万吨玻纤纱,至少(zhìshǎo)一半供给本地控火毯、覆铜板、管材等加工企业,形成安全(ānquán)防护、电子基材、绿色建材(lǜsèjiàncái)三大细分产业群。
这是(zhèshì)元源新(xīn)材料公司下游企业江西星科电子基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(6月17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郭杰文 摄
“上下游配套(pèitào),就是最有吸引力的招商广告。”在上犹(shàngyóu)创办电缆防护玻纤复合材料厂的企业家闵新红说。
拥抱创新,四方(sìfāng)引才——
上犹县近年来与南京玻纤院、厦门大学等国内20多家科研院所合作,组建玻纤产业研究院,借助(jièzhù)外脑(wàinǎo)为本地产业链解决(jiějué)研发瓶颈(píngjǐng)。当地按每年(měinián)6万元、2万元标准,为企业招聘的博士、硕士连发3年津贴,还鼓励柔性引进“周末工程师”、兼职顾问等人才,缓解山区人才荒。
平均每年引育玻纤行业上百名(bǎimíng)急需(jíxū)的高层次和紧缺型人才,上犹几乎每年都有新技术应用、新产品推出。
元源(yuányuán)新材料公司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展示玻纤纱(6月16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郭杰文 摄
两年前,赣州祺琳新(xīn)材料(cáiliào)公司投入两千万元,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研发浇铸新工艺,大幅提升玻纤管材的(de)强度和轻量化水平。公司董事长周奉光说:“技术过硬才能产品畅销,四方引才、钻研技术,这是(zhèshì)上犹玻纤产业的活力所在。”
营商服务,延绵用力(yònglì)——
“有时公司账户上突然收到10多万元(duōwànyuán),打电话到政府部门,才清楚是技改补助、稳岗补贴等资金。”在(zài)上犹,不少企业家都有类似“意外之财”的经历(jīnglì)。
改变过去企业(qǐyè)提供材料,政府申报获批后(hòu)才转账的财政资金(cáizhèngzījīn)奖补模式,上犹县探索“免申即享”,让符合条件的企业不用申请,就能“自动到账”。
县级供应链平台出资代购原材料、代销新产品,降低采购(cǎigòu)成本打通销售渠道;新落户企业,厂房建设等全程(quánchéng)代办,客商没(méi)人盯守也不影响项目进展。
上犹县委常委、常务副县长陈安旖说,政策(zhèngcè)支持不需要轰轰烈烈,润物无声、延绵发力,能让(ràng)企业家更有底、更敢投。
拓展新场景 共享(gòngxiǎng)智能化
当前,全球玻纤行业整体(zhěngtǐ)产能过剩,需求不足,跨国企业都难免亏损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上犹,如何进一步做大(dà)做强?
丰富应用场景(chǎngjǐng),制定行业标准,是上犹正在努力的方向。
“砰、砰、砰”,清脆的(de)匹克球击球声,每天在上犹县各处(gèchù)球场响起。生产电动车头盔的溢联科技有限公司,两年前“跨界”生产匹克球拍,还组建体育产业(tǐyùchǎnyè)公司助推匹克球运动风靡城乡。
工人在溢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电动车头盔(6月17日摄(shè))。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 郭杰文 摄
“我们不仅卖球拍,还做标准。”企业总监管友亮(yǒuliàng)说,使用玻纤材料的匹克球拍,去年国内销售10万套;公司还成为国家(guójiā)匹克球球拍类(lèi)标准的牵头起草单位。
无论是不用开挖路面就能更换(gēnghuàn)地下管网的高性能顶管(dǐngguǎn)管材,还是应对新能源汽车起火灭火难的高温控火毯,上犹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,还直接奖励牵头主导新产品标准(biāozhǔn)制定的企业。
上犹县工业园区管委会(guǎnwěihuì)主任钟谦介绍,上犹正重点引导玻纤行业各类标准制定,发展检测(jiǎncè)认证等生产性(shēngchǎnxìng)服务业,提升产业附加值。目前上犹累计已主导或参与制定玻纤领域各级标准52项。
同时,一项(yīxiàng)“共享智造”改革正在上犹(shàngyóu)探路,以期推动玻纤产业集群整体向智能化升级。
“中小企业规模小,智能(zhìnéng)化改造有需求却难独自完成。”上犹县工业和信息化产业融合推进中心副主任陈龙说,经过调研(diàoyán),上犹县对玻纤产品生产中织布(zhībù)、涂覆、缝制等(děng)共性工序,由地方平台和链主企业共同出资购置自动化设备,为中小企业提供(tígōng)智能制造共享服务。上犹县首个“共享智造”车间,计划年底投入使用。
这是6月17日拍摄(pāishè)的上犹县工业园区(无人机(wúrénjī)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郭杰文 摄
眼下,上犹年产(niánchǎn)15万吨玻纤拉丝生产基地正在建设,明年投产后将填补当地电子级玻纤纱生产空白(kòngbái);新设计的智能化头盔(tóukuī),不仅更轻便,还能搭载蓝牙耳机;正在研发的热塑技术,让风电叶片(yèpiàn)等玻纤材料都能回收利用……
玻纤产业发展的(de)新图景,映照着这座山区小县的广阔未来。
更多精彩资讯请(qǐng)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(kě)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(tóusù)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(guīshǔ)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(wǒmen)将追究责任。
新华社南昌6月26日电 题:江西(jiāngxī)山区小县(xiǎoxiàn)如何用一根“细丝”拉出百亿级产业?
新华社记者李劲峰、张(zhāng)东阳
不产矿石、远离销售市场、还不通火车(huǒchē),诸多“劣势”之中,地处山区的江西上犹县,却靠一根(yīgēn)“细丝”在全球竞争激烈(jīliè)的材料行业中闯出一片天地:
玻璃纤维,一种以多种矿石原料制成、性能优异的(de)无机非金属材料,单丝直径只有头发丝的五分之一,广泛应用于各种(gèzhǒng)领域。上犹县集聚玻纤企业195家(jiā),去年经营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,形成全国少有的从原料到成品的完备(wánbèi)产业(chǎnyè)链,还获批中国玻纤新型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基地……
常住人口仅26.7万人的山区小县,如何用一根(yīgēn)玻纤拉出一个(yígè)上百亿元产值的产业?
山区小县“点石成金(diǎnshíchéngjīn)”
夏日,上犹江从葱郁(cōngyù)丛林中奔流而出,历经“九十九曲”汇入赣江。走进因上犹江而(jiāngér)得名的(de)这个山区县,玻纤企业的“点石成金”场景令人印象深刻。
这是6月17日拍摄(pāishè)的上犹县城(chéng)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发(罗江华摄)
元源新材料公司车间内,石英砂、石灰石等矿石经过1650℃高温(gāowēn)熔炼,拉出微米级玻纤纱,缠绕成卷等待纺成(fǎngchéng)玻纤布。
“一根玻纤连通万物。”公司董事长(dǒngshìzhǎng)张全雷说,玻纤布复合加入(jiārù)多种材料,能以四分之一重量替代同等(tóngděng)强度的钢材,用于地下管道、电器外壳、汽车底盘中,大幅延长产品使用寿命。
玻纤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,进入壁垒高,竞争白热化。“点石”而成的玻纤,却是上犹县(shàngyóuxiàn)的主导产业,贡献(gòngxiàn)过半的工业产值和税收。全县5个劳动人口中,就有1个从事玻纤或周边工作(gōngzuò)。
位于江西省(jiāngxīshěng)上犹县工业园区的祺琳新材料有限公司,工厂(gōngchǎng)车间在生产玻纤管材(6月18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张东阳 摄
依靠上犹(shàngyóu)江上世纪(shìjì)建起水电站(shuǐdiànzhàn)带来的丰沛电力,上犹县(shàngyóuxiàn)35年前就办起国内首批玻纤厂。如今,从原料加工到应用产品的五级玻纤产业链,上犹都(dōu)有企业涉足。“玻纤产业链长,协同度高,像上犹这样有完备产业链的县域,全国都少见。”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刘长雷说。
在(zài)安全防护领域,上犹更是“大展身手”。当地生产使用玻纤的国标电动车头盔占全国(quánguó)市场25%,电缆绝缘防腐蚀的辅材国内市场占有率超(chāo)40%,控火毯等消防安防产品销量占据全国市场30%。
近年来,全球玻纤行业低迷,上犹却走出一条逆势扩张曲线(qūxiàn)。眼下,全县20多家玻纤企业(qǐyè)增资扩产、80多家投资技改(jìgǎi),新引进的6个投资过(guò)亿元玻纤产业项目正在建设。今年前4个月,上犹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.7%,工业投资增长31%。
玻纤产业群为何在(zài)此崛起?
从10年前的(de)不足10家(jiā)玻纤企业,发展到聚集近两百家企业的特色产业集群,上犹做对了什么?
培育龙头,集聚(jíjù)成链——
本世纪初电力体制改革,让(ràng)上犹的水电价格优势不再后,当地玻纤产业陷入(xiànrù)低谷。为了重振玻纤产业,上犹拿出真招实招。
发起产业基金投资股权,扶持龙头企业;专门打通天然气(tiānránqì)供应管道,保障(bǎozhàng)池窑生产所需能源供应;组建6支招商小分队,前往江苏、广东等地引进客商,逐步搭建上下游配套产业链(chǎnyèliàn)。
张全雷说,多亏政府提供支持,他才敢投资建设一套池窑玻纤生产线。项目投产后,吸引40多家(duōjiā)下游企业落户。如今,池窑项目每年生产的5万吨玻纤纱,至少(zhìshǎo)一半供给本地控火毯、覆铜板、管材等加工企业,形成安全(ānquán)防护、电子基材、绿色建材(lǜsèjiàncái)三大细分产业群。
这是(zhèshì)元源新(xīn)材料公司下游企业江西星科电子基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(6月17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郭杰文 摄
“上下游配套(pèitào),就是最有吸引力的招商广告。”在上犹(shàngyóu)创办电缆防护玻纤复合材料厂的企业家闵新红说。
拥抱创新,四方(sìfāng)引才——
上犹县近年来与南京玻纤院、厦门大学等国内20多家科研院所合作,组建玻纤产业研究院,借助(jièzhù)外脑(wàinǎo)为本地产业链解决(jiějué)研发瓶颈(píngjǐng)。当地按每年(měinián)6万元、2万元标准,为企业招聘的博士、硕士连发3年津贴,还鼓励柔性引进“周末工程师”、兼职顾问等人才,缓解山区人才荒。
平均每年引育玻纤行业上百名(bǎimíng)急需(jíxū)的高层次和紧缺型人才,上犹几乎每年都有新技术应用、新产品推出。
元源(yuányuán)新材料公司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展示玻纤纱(6月16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郭杰文 摄
两年前,赣州祺琳新(xīn)材料(cáiliào)公司投入两千万元,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研发浇铸新工艺,大幅提升玻纤管材的(de)强度和轻量化水平。公司董事长周奉光说:“技术过硬才能产品畅销,四方引才、钻研技术,这是(zhèshì)上犹玻纤产业的活力所在。”
营商服务,延绵用力(yònglì)——
“有时公司账户上突然收到10多万元(duōwànyuán),打电话到政府部门,才清楚是技改补助、稳岗补贴等资金。”在(zài)上犹,不少企业家都有类似“意外之财”的经历(jīnglì)。
改变过去企业(qǐyè)提供材料,政府申报获批后(hòu)才转账的财政资金(cáizhèngzījīn)奖补模式,上犹县探索“免申即享”,让符合条件的企业不用申请,就能“自动到账”。
县级供应链平台出资代购原材料、代销新产品,降低采购(cǎigòu)成本打通销售渠道;新落户企业,厂房建设等全程(quánchéng)代办,客商没(méi)人盯守也不影响项目进展。
上犹县委常委、常务副县长陈安旖说,政策(zhèngcè)支持不需要轰轰烈烈,润物无声、延绵发力,能让(ràng)企业家更有底、更敢投。
拓展新场景 共享(gòngxiǎng)智能化
当前,全球玻纤行业整体(zhěngtǐ)产能过剩,需求不足,跨国企业都难免亏损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上犹,如何进一步做大(dà)做强?
丰富应用场景(chǎngjǐng),制定行业标准,是上犹正在努力的方向。
“砰、砰、砰”,清脆的(de)匹克球击球声,每天在上犹县各处(gèchù)球场响起。生产电动车头盔的溢联科技有限公司,两年前“跨界”生产匹克球拍,还组建体育产业(tǐyùchǎnyè)公司助推匹克球运动风靡城乡。
工人在溢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电动车头盔(6月17日摄(shè))。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 郭杰文 摄
“我们不仅卖球拍,还做标准。”企业总监管友亮(yǒuliàng)说,使用玻纤材料的匹克球拍,去年国内销售10万套;公司还成为国家(guójiā)匹克球球拍类(lèi)标准的牵头起草单位。
无论是不用开挖路面就能更换(gēnghuàn)地下管网的高性能顶管(dǐngguǎn)管材,还是应对新能源汽车起火灭火难的高温控火毯,上犹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,还直接奖励牵头主导新产品标准(biāozhǔn)制定的企业。
上犹县工业园区管委会(guǎnwěihuì)主任钟谦介绍,上犹正重点引导玻纤行业各类标准制定,发展检测(jiǎncè)认证等生产性(shēngchǎnxìng)服务业,提升产业附加值。目前上犹累计已主导或参与制定玻纤领域各级标准52项。
同时,一项(yīxiàng)“共享智造”改革正在上犹(shàngyóu)探路,以期推动玻纤产业集群整体向智能化升级。
“中小企业规模小,智能(zhìnéng)化改造有需求却难独自完成。”上犹县工业和信息化产业融合推进中心副主任陈龙说,经过调研(diàoyán),上犹县对玻纤产品生产中织布(zhībù)、涂覆、缝制等(děng)共性工序,由地方平台和链主企业共同出资购置自动化设备,为中小企业提供(tígōng)智能制造共享服务。上犹县首个“共享智造”车间,计划年底投入使用。
这是6月17日拍摄(pāishè)的上犹县工业园区(无人机(wúrénjī)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郭杰文 摄
眼下,上犹年产(niánchǎn)15万吨玻纤拉丝生产基地正在建设,明年投产后将填补当地电子级玻纤纱生产空白(kòngbái);新设计的智能化头盔(tóukuī),不仅更轻便,还能搭载蓝牙耳机;正在研发的热塑技术,让风电叶片(yèpiàn)等玻纤材料都能回收利用……
玻纤产业发展的(de)新图景,映照着这座山区小县的广阔未来。
更多精彩资讯请(qǐng)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(kě)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(tóusù)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(guīshǔ)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(wǒmen)将追究责任。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